吉林中山醫院熱線
17743482632
《孩子都是老靈魂》 作者在書中指出,孩子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靈魂,家長應該以欣賞、鼓勵的角度教育孩子,尊重他們,省思自己,在親子教育中起到輔助作用,而不是控制孩子,讓他們真正走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。你的孩子并不單純是你的孩子,他們是你的老師、你的向導、向你挑戰的人、讓你學到教訓的人、把事實擺在你面前的人、治愈你心靈創傷的人、擦亮你靈魂的人。
吉林中山醫院專家介紹:當孩子內心這些對愛匱乏的感覺被看見、被呵護、被在乎、被照顧到了,整個人生因為具有踏實的內在感受,而將可以重新燦爛地揚帆出航。
青少年也許因為人際關系的適應不良、課業壓力及感情的挫敗,而產生一些憂郁癥狀:缺乏動力、思想黑暗、悲觀、不想出門、想休學、情緒不穩及睡眠障礙,等等。他們共同的特點是,不曉得自己活著是為什么,人生有何意義,為何要念書,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。青少年憂郁癥,指的是初中到大學階段的學生,也許因為人際關系的適應不良、課業壓力及感情的挫敗,而產生一些憂郁癥狀:缺乏動力、思想黑暗、悲觀、不想出門、想休學、情緒不穩及睡眠障礙,等等。他們共同的特點是,不曉得自己活著是為什么?人生有何意義,為何要念書,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。有些人甚至覺得——也許死掉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身為精神科醫師,我經常是既納悶又心疼,明明是一群花樣年華的年輕人,理應充滿了活力、歡笑、朝氣及未來無限的可能性,為什么內心卻如此的空虛、負面及暗淡無光?于是,我開始探究他們成長歷程及家庭背景的種種樣貌。
第一種是家庭看似健全,父母并未離異或去世,但孩子從小卻在一種“被忽略”的環境下長大——父母各忙各的,也許忙于生計以及應付生活中瑣瑣碎碎的痛苦,也許急著照顧下面更小的弟弟妹妹,根本無心顧及這個孩子。
孩子就在過度早熟及獨立的情況下長大,他的任何需求所得到的響應是:“別吵!我們在忙,有什么事自己解決!”于是,孩子在內心形成這樣的想法:“我一定要搞定自己,任何情感或實質的依賴與需求,都是惹人不悅、麻煩別人的,我才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呢!”
第二種是父母早期離異——想當然,單親的爸爸或媽媽既要照顧小孩,又要忙著賺錢養家,哪還有余力經常地陪伴孩子、和孩子談談內心的感受?也許常說:“真希望你們早一點長大,這樣我就不必負擔那么重了!”
更糟的是,父母或許是自己不想面對那段離婚的傷痛,也鴕鳥心態地以為只要大家都不提,孩子就不會在意。其實錯了!孩子不但在意,而且在意得要命,孩子不想提,或許也是怕父母傷心。但是,孩子內心的疑惑、失落感及負面影響,因著家人的避而不談,從來沒有機會被好好地處理及面對,也形成了孩子早年的憂郁性格。
第三種是父母之一早期過世,由于這是因病、因命運、因意外,你無法責怪任何人,但孩子內心卻出現了“空洞感”,那是一種對愛的感覺——被他人陪伴、照顧感受的需求未被滿足的“空虛感”。
孩子在早年階段,因著父母愛他、照顧他、在乎他的感覺,而令孩子也可以愛自己、照顧自己以及在乎自己的感覺。可是,“如果從小沒有人在乎我,那我又為什么要在乎我自己?我活在一個沒有人在乎我的世界里有什么意義?”這樣的孩子在生命當中,會很快養成“放棄”的心態,他們不論在學業、感情或將來的工作上,遭遇挫折、失敗或拒絕之后,都很容易采取退縮及放棄的態度,以致成年的生涯總是郁郁寡歡,也許可以和朋友吃喝玩樂,但內心總有一種很深的空洞及空虛感,覺得縱然放棄一切也無所謂,反正人生就是這么一回事。
我們要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呢?早期的發現及介入是非常重要的,不管是父母的忽略、早期離異或其中一方的去世,我的處理原則是:“寧可假設有,也不愿輕易放過!”因為觸及這類內心話題,小孩子常會以“沒有哇!”或“不知道!”一筆帶過,青少年則自尊心強,也許根本不會承認,大人們也就跟著忽略了,但其實是不可以的。
在治療上,我會從同理及照顧孩子的感受開始進行:“小時候會不會覺得沒有爸爸好像很奇怪?”“有時會不會羨慕別的小孩,希望有個媽媽可以在身邊照顧自己、聽自己說說心里的感覺?”“好像同學都有個爸爸可以帶他們打棒球、解決學校的事,會不會覺得自己遇到功課及生活上的困難,都沒有人可以問、沒有人可以支持?”
當孩子內心這些對愛匱乏的感覺被看見、被呵護、被在乎、被照顧到了,整個人生因為具有踏實的內在感受,而將可以重新燦爛地揚帆出航。
下一篇:憂郁癥與抑郁癥有啥區別